批判性思维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备条件之一,只有掌握批判性思维的技能,才能在处理海量知识和信息时,进行审慎、理性和独立地思考,识别各种观点的真伪,探寻知识最本质的特征。批判性思维不仅可以突破思维定势,还可以提出创新性的问题,进而有利于新知识的构建。为进一步加强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具体实践,教师发展中心于2022年12月7日举办“意义深远的学习:大学课程整合性教学设计”学术沙龙的第六讲“专业课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见图1)”,此次沙龙由公共健康学院汤晶晶老师、陈学芬老师和基础医学院刘小美老师主讲,主要探讨了批判性思维是否就等同于“否定、找茬”;是“思考什么”还是“如何思考”;以及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等等。

图1 活动海报
一、 问题式教学法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提升的教学实践
汤晶晶老师根据《批判性思维》(美·格雷戈里·巴沙姆)阅读所得,提出广义的批判性思维是能够有效识别、分析、评估观点和事实,能够克服个人的偏见,形成可靠的结论和令人信服的推理过程,最终在行动方面做出明智的决策,在这一过程中所形成的认知技能和思维素质的总称。提出批判性思维具有不懈质疑、理性分析、评估证据、得出合理结论、生成有效方案、允许他人挑战自己的结论等特点。随后以《卫生事业管理》课程为例,运用问题式教学法,通过慕课的学习、文献资料的阅读、自主学习、课堂讨论、专家面对面、教师反馈等措施来培养学生认识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图2 《卫生事业管理》课程应用问题式教学法

图3 汤晶晶老师分享现场
二、 批判性思维在《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教学中的应用
陈学芬老师指出批判性思维是对自己或别人的观点通过分析和评估进行反思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独立思考的过程。现代医学统计学的学习目标应以科研能力为导向,培养如何熟练运用统计学软件整理数据、学会选择统计方法分析数据及正确解释结果的能力。随后以《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两门课程为例,根据真实情境中的科研问题、真实的科研案例,运用课堂所学的统计学知识来进行统计分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根据分析过程再提出新的问题,从而学会基本的数据分析方法。

图4 《医学统计学》培养批判性思维

图5 陈学芬老师分享现场
三、 批判性思维在《中医学综合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刘小美老师首先对批判性思维进行阐释,批判性思维包括理解他人的论证和观点;能够批判性地审视和论证这些观点,阐述自己的理论依据和结论。刘老师主讲的课程是《中医学综合实验》,在教学中通过阅读中医药治疗难治性疾病的文献,对文献进行分析,再对往年学长姐的真实实验案例进行分析,形成并阐述自己的论证和观点,根据实验假设,去验证自己的实验设计,最后形成反思,撰写实验报告。最终能够对相关的实验理论进行验证和反思,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图6 批判性思维在《中医学综合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图7 刘小美老师分享现场
批判性思维是不盲从,是能够对问题保持好奇和质疑,在收集大量信息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判断,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偏见,不被这些偏见所影响,并且能够以一种开放的态度,理性地看待各种观点,能够理解他人,正确分析、评估他人及自己的观点,愿意重新构建和修正自己的观点。教师运用批判性思维思考问题、进行教学,也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逐渐形成正向和逆向的思维能力,从而促进教学提升,达到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成长。训练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探险,独立思考有时会让人更加不安,但若获得了这种能力,教师和学生都会成为一个更智慧、更强壮、更有信心的思考者。